革命摇篮——井冈山
2016-03-11 来源: 浏览次数: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素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之称,被赞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最初奠基石。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离不开井冈山;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离不开井冈山;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毛泽东思想史,离不开井冈山;讲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作风,离不开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探索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联系在一起。井冈山的道路通天下。实际上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最后引导到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形象说法。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迄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史。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政权,都是从井冈山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秋收起义的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发的过程中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从此有了正确的方向;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在井冈山下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人民军队的力量越战越强。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人民军队的摇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演了许多无比精彩、悲壮、曲折、重大的历史事件。以井冈山斗争为标志的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最后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史上、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领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结晶。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形成时期。井冈山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还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孕育了井冈山革命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等都是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六句话、二十四字: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