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摇篮——南昌
2016-03-11 来源: 浏览次数:0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里响起了密集的枪声,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一场军事暴动爆发于这座历史名城,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八一”南昌起义。虽然这次起义后来失败了,但是,第一支人民的军队却由此宣告诞生。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掌握军队和进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7月中旬,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了不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中央临时政1台局,准备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同时准备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革命的烈火更是扑不灭的。汪精卫与蒋介石相互勾结后,革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新的斗争方式来解决问题,中国革命必须以新的斗争形式进行。
1927年8月1日零时,起义的命令迅速传达到了起义军的每个官兵。凌晨2时,随着三声枪响战斗开始了。接着,密集的枪声震撼了全城,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了。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所吓倒,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进行革命战争的时代开始了。
南昌起义成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国内外。敌人因“八一”的枪声而惊惶失措,人民则因这个伟大的时刻而欢欣鼓舞。周恩来在起义胜利后向集合于总指挥部的起义军讲道:“革命想靠军阀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支军队归共产党领导了,归革命委员会领导了!”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的第一枪,开始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工作。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1928年5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军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与此同时,党在其它地方也开展了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中不断壮大。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220万人。为加强领导,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新四军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五大野战军主力部队,打败了国民党800万军队。
1949年初,毛泽东亲自指示人民解放军总部,在制作我军军旗时要有“八一”两字;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以“八一”字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称南昌起义是“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
我们党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这也是对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党和人民对我军提出的最高政治要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军的建军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党在缔造和领导军队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解决了人民军队如何创立、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回顾历史,我军之所以始终保持旗帜鲜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号令统一、高度一致的团结局面,始终保持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战斗力,最根本的就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我们党还打破旧式军队建设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等一系列新的军队建设原则;打破照搬俄国革命走城市暴动道路的模式,根据中国国情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并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路线。新中国成立后,又初步探索回答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提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队先后多次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初步建立起了结构比较合理的军事力量,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担负着保卫无产阶级政权、抵御外来侵略等光荣使命。
八一精神的内涵:敢为人先,听党指挥,百折不挠,为民奋斗。